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文 > 教案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

时间:2024-05-30 11:59:53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
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时常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。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

教材分析

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,主要写了春雨能促使万物生长,少年儿童在春雨中植树,绿化祖国。

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、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,绿化祖国的活动。

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、新词,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。

教学建议

(一)课前准备

生字卡片,课文朗读录音带。

通过多种形式,了解春雨的特点和作用。准备纸和画笔。

(二)识字、写字教学

1.识字教学。

醒、蒙:是后鼻音。

洒:声母是s,不是sh;右边是“西”,不是“酉”。

醒:左边是“酉”,不是“西”。

蒙:秃宝盖下不要丢掉一横。

2.写字教学。

本课生字中带有三点水的字较多,可归类指导,使学生掌握这类字的写法。

染:下面“木”字的横是长横,撇、捺要伸展,把上面的部件托起。

蒙:共13画,注意下部要尽量写得紧凑。

(三)词句教学

理解词句,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,再想一想课文写了春雨中的哪些特点,然后结合课文和观看投影片理解。“飘、洒、落、降”,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。“点红”是指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;“染绿”是指柳树发芽,长出嫩绿的叶子;“滋润”是指庄稼得到雨水的灌溉;“唤醒”是说青蛙经过冬眠醒来了。

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,来领悟春雨的特点和作用。

读一读,写一写下列词语:

飘洒点红染绿唤醒淋湿庄稼蒙蒙细雨

(四)朗读、背诵指导

句式相似、节奏感强是这首诗的语言特色。要引导学生把读和悟融为一体,边读边展开想象,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春雨细微绵密的特点,以及使万物恢复生机、充满活力的作用和小朋友把握时机,在雨中绿化祖国的行动。

全诗四次出现“春雨沙抄”,要读得稍轻、稍慢,前后略做停顿,给人以想象的空间,人感受到它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特点。“细如牛毛,飘飘洒洒”,可利用挂图、多媒体演示唤起学生的回忆,让学生以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春雨的特点。

“点红、染绿、滋润、唤醒”四个动词要读得清晰而略微拖长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读出来。

在分句朗读基础上,引导学生按春雨飘洒、滋润万物和绿化祖国的顺序,进行背诵。

(五)课时安排

教学本课可用1—2课时。

词语解释

沙沙春雨的声音。

如好像。

树梢树的末端。本课指树枝。

柳芽从柳枝上刚刚长出的嫩芽。

点红促使桃花开放。

染绿本课指促使柳芽变绿。

蒙蒙细雨雨点很细很密的小雨。这是春雨的特点。

飘飘洒洒雨细如毛,飘飘悠悠下落。

沾湿使衣服有一点湿,而不是“淋湿”。

绿化种植花草树木,美化环境,防止水土流失。

滋润增添水分,促使庄稼长得更快更好。

课文理解

这首诗先讲春雨的样子“细如牛毛”。接着讲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好处:使桃花盛开、柳树发芽、庄稼滋润、青蛙醒来。最后讲了春雨一下,我们又可以种树了,又可以加入绿化祖国的行列。我们少年儿童要抓住春天的大好时机,多多种树,美化我们的祖国。

重点词句

“飘在果林,点红桃花;洒在树梢,染绿柳芽;落在田野,滋润庄稼;降在池塘,唤醒青蛙。淋湿我的帽沿,沾湿她的花褂。”

这一段话,具体描绘了春雨给大自然和人们带来的神奇、美妙变化,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们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。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2

教材分析:

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、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,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——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,饶有趣味,课文告诉读者,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,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,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,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。

学情分析:

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,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,因此,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,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,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,让学生认识到: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,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
教学目标:

知识与能力

1、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,能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2、把握说明对象,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,提高阅读能力。

3、揣摩语言,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。

过程与方法

1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。

2、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,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。

3、研读理解课文内容,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。
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
激发热爱科学、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,培养注重观察、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。

教学重点:

1、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。

2、积累科学知识。

教学难点:

理清文章顺序,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

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,传递信息的工具,今天我们来学习《大自然的语言》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:草木荣枯、候鸟去来等,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,从这一点上说,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。

二、欣赏图片

(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,并辅以简单介绍)
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瞧:多可爱的小草,花也在开放,告诉人们春天来了。

酷热难耐的盛夏,蝉情不自禁地嚷着:热死啦!热死啦!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,注意防暑。

瞧,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,多么美的图画,秋天来了。
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,这就是美丽的冬天。

三、初读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

(一)学生介绍作者

(二)积累生字词:

布置预习,养成查字典的习惯,扫清阅读障碍。

(三)教师范读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

学生思考以下问题:

1、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?

2、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?

3、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?

4、研究物候 ……此处隐藏23748个字……高粱、玉米和瓜秧的句子,和“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,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,蓬蓬勃发,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”理解“生命交替的旺季”,避免抽象的讲解。

另外,我在教学过程中,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“黄金季节”中的“黄金”,“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”的“冲刺”,体会“炎热”与“热烈”的区别,培养学生的语感,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,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,又适应考试的要求。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4

一、教材依据:

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(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)《期行》

二、教学目标:

1、顺畅翻译全文,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。

2、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: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。

3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。

三、教学重点:

1、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。

2、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。

五、教学难点: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。

六、教学方法:活动型阅读教学法。

七、课时安排:1课时

八、教学过程

(一)、情境创设:

1、讲故事:《狼来了》。

2、讨论: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?

3、引入:我们探讨一篇关于“诚信”话题的文章——《期行》。

(二)、学法引导:

1、清除障碍,顺畅朗读。

2、理解字句,整体感知。

3、复述故事,推究内涵。

4、审美评价,勇于创新。

(三)、组织探究:

活动1、清除障碍,顺畅朗读。

(1)互动求助,读准字音。

(2)合理停顿,读准节奏。

A、教师范读:(学生划停顿符号“/”)

B、分组朗读:(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)

C、全班齐读,教师点评。

活动2、理解字句,整体感知。

(1)生生互动,理解词句。

(2)整体理解:逐句理解,积累文言词语。

(3)梳理情节:

这是一篇文言小说,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各写了什么?

开端:期行不至,太丘舍去。

发展:客问元方,怒骂太丘。

高潮:元方反驳,无信无礼。

结局:客惭下车,元方不顾。

活动3、复述故事,推究内涵。

(1)小组复述:组长复述,其余同学补充。

(2)探究: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

(3)小结:诚信是立世之本,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。

活动4、审美评价,勇于创新。

(1)人物评价: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?为什么?谈谈你的想法。

(2)情境体验:假如你是太丘,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,你会怎样做?假如你是元方,父亲回来后,你将怎么做呢?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,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?

(3)感悟讨论:学习本文,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?

(四)、结束:

同学们,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,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。请以“诚信”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。

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5

一、 写作目标:

1、 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。

2、 语言要真挚感人,简练,事例要突出,说出自己的心里话。

二、 写作重点、难点:

目标2

三、 写作过程:

(一) 准备阶段

咱同学长这么大,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,可能是道出苦水,也可能是感激之言,还可能是……今天呢,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,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。主要是感激父母的,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。要求:

1、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,可以以书信的形式,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,语言要真挚感人,格式要正确,字数600字以上。

2、写法点拨。

(1) 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。

(2) 如何展 示情感的真实信度?

作文要打动人,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,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。作 者有了真情实感。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。听例段

(二)写作阶段

1、 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。

2、 学生讨论、思考

3、 45分钟快速成文。

作文讲评

一、讲评目标:

1、 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

2、 修改自己的文章

二、讲评过程:

1、 文章的优点:

(1)、题目新颖 ,体裁是散文。

(2)、内容真实,感人至深。莫先乎情,只有自己的 真情之作,才能引起读者的,共鸣,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,而是需要一个过程,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,叙真事,抒真情。

2.缺点:(1)、格式不正确。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,此致、敬礼的格式不对。

(2)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、古老。例:送雨伞,棉衣、送上医院、洗衣、做饭等,虽说是要求学平 常生活中的 小事,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,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,因此选材是关键。

(3)语言不真挚感人。大部分同学的作 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,要让父 母看了确实感动,或认为做的不好。

3、 措施(1)、听读优秀作文。

(2)、学生修改自己文章,找出文章 存在 的问题。

(3)交流,批改。

以“感受亲情”为话 题作文

四、 写作目标:

1、 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。

2、 学习细致观察生活,感受亲情回 报爱。

3、中心明确,突出亲情,语言真挚感人。

五、 写作重点、难点:

目标2

六、 写作过程:

(一) 准备阶段

1、茫茫人海中,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,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,给了我们勇气, 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,作为中学生,在我们 成长的里程中,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,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,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,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,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……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,激励着我们。亲爱的同学,你感受到了么?

以“感受亲情”为话题写记叙文,600字。

2、写法点拨。

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?

作文要打动人,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,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。作者有了真情实感。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。听例段

(二)写作阶段

4、 学生读《中学生优秀作文选》中的有关文章。

5、 学生讨论、思考

6、 45分钟快速成文。

《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