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实用】科学教案汇编八篇
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,时常需要用到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,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。教案应该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:
1.根据黄、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,感知和区分"有"和"没有";
2.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,并尝试比较大小,掌握初步的数概念;
3.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,体验游戏的乐趣;
活动准备:
魔术箱一个,各种盒子同样大小各两个,分别为黄和绿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出示大魔术箱,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
1.出示魔术箱: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和你们做游戏,看看这个是什么?(箱子)这是什么颜色的箱子?(黄色)那我们就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“黄箱子”。这个黄箱子是大还是小?那我们就说“好大的箱子”。引导幼儿一起学说。
2.猜猜看,这个黄箱子里有没有东西?怎么样才能知道里有没有东西呢?(丰富词汇“打开来”)。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打开箱子吧!
3.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箱子,请全体幼儿看看里面有没有东西?并引导幼儿说:没有东西。
4.这个黄色的大箱子可是个魔术箱,它有很神奇的本领,可以变魔术呢!只要听到“变、变、变”,它就能变出东西来。现在我们就来变魔术吧!
二、魔术箱变魔术
1.引导幼儿一起“变、变、变”,变出黄绿两个鞋盒:这两个东西是什么?(盒子)是什么颜色的?这两个盒子哪个大?跟黄箱子比呢?猜猜看,盒子里有没有东西?哪个盒子里有东西?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盒子里有东西呢?(引导幼儿说“打出来”;用眼睛)。
2.魔术箱可厉害了,还能变出来东西来,我们一起来说“变、变、变”吧!变出黄、绿两个盒子(比鞋盒小)哪个盒子大?跟鞋盒比呢?猜猜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?(请一名幼儿打开盒子,并引导幼儿说出哪种颜色的盒子里有东西,哪种颜色盒子里没东西)。
3.魔术箱变出几个盒子?(引导幼儿数一数:两个黄盒子,两个绿盒子)厉害吗?我们一起来夸夸魔术箱吧!(引导幼儿夸魔术箱)。
4.魔术箱还能变出东西吗?我们再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“变、变、变”,看看能不能变出来。
5.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找找看,神奇的魔术箱有没有变出东西来?(请一名幼儿上来从大箱子里拿出最小的两个盒子举起来给小朋友看)。
6.魔术箱又变出了几个盒子?是什么颜色的?一样大吗?猜猜哪个盒子里有东西?这个盒子打不开,我们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东西?(引导幼儿说出“摇一摇”,用耳朵听一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。)
三、给盒子分类
1.魔术箱说自己累了,想休息一下。我们请他们到傍边休息一下吧!
2.魔术箱都变出什么颜色的盒子宝宝了?我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?(请一名幼儿给盒子分类,按颜色分)。
3.盒子宝宝都一样大小吗?我们给盒子宝宝排排队好吗?(请两名幼儿上来帮盒子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队)。
4.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考你们了,两种颜色的盒子都排好队站在这里了,什么颜色盒子里有是东西的?什么颜色的盒子里是没有东西的?我打开来看看,你们记得对不对?
5.教师打开盒子验证,让幼儿掌握规律。猜对了,表扬幼儿,猜错了,请幼儿从看到的情况中总结出规律。
四、延伸部分
1.魔术箱又想考考小朋友了,看它又变出了什么?(黄颜色盒子)里面有没有东西?你是怎样知道的?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盒子,盒子里有很多糖果,请幼儿分享糖果,引导幼儿说“谢谢”
2.今天你们和魔术箱玩得开心吗?魔术箱变完了魔术,要回家了,小朋友和魔术箱怎么说?(“再见”)“欢迎下次再来!”
3.活动结束。
科学教案 篇2目标:
1、引导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,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,学习区分树的种类。
2、了解树木的多种用途,培养思维力,想象力。
3、初步形成爱护树木、保护环境的意识。
准备:
带领幼儿参观周围人们植树造林的情况。认识几种树木的种类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启发式提问。
1、你见过哪些树木?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?
2、你能说说树木的用途吗?
二、讨论树木与人类的关系。
1、树木能净化、美化环境,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弥漫,防止水灾,保持生态平衡。
2、调节气温,防风遮阳。
3、树木能制成家具等,生活中不能没有树木。
三、幼儿应如何做。
1、学会保护树木。
2、积极栽种树木。
四、向幼儿讲述爱护树木的重要性。
使幼儿懂得不能随意损坏小树苗,也不能乱砍树木,不能在树林中和旁边生活,以免烧毁树木。
科学教案 篇3教学目的:
1、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。
2、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。
3、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。
4、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。
知识与技能:
1、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。
2、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。
3、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。
4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。
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:
1、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,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。
2、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。
3、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。
教学重点:
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。
2、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。
教学准备:
1.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。
2.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、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。
3.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、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
4.确定观察的对象,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。
教学时数:一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集中话题
1、提问: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
吗?
2、说得真棒!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
什么样的吗?
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。
二、探索和调查
1.小组讨论汇报: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?
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。
2.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?
认识春季、夏季、秋 ……此处隐藏849个字……幼儿知道洗涤液溶化在水里,会冒出泡泡。
并丰富词汇:大泡泡、小泡泡、圆泡泡。
4、玩《吹泡泡》游戏。
①组织幼儿边念儿歌边玩游戏。
5、结束活动:组织幼儿吹泡泡。
①让幼儿分别在户外有阳光及无阳光的地方吹泡泡、玩泡泡、追泡泡游戏。
②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。
活动延伸:
1、用洗衣粉等洗涤用品开展劳动活动。
2、开展绘画——有趣的泡泡活动。
附:儿歌:
吹泡泡
吹泡泡,
吹泡泡,
吹成一个大泡泡,
泡泡吹散了,
泡泡飞上天了,
泡泡吹破了,嘭!
科学教案 篇7【教学目标】:
科学概念: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;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。
过程与方法: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;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、寻找问题的答案。
情感态度价值观: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;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。
【教学重点】:
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,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,研究植物叶的作用。
【教学难点】:
研究植物叶的作用。
【教学准备】:
(教师准备)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、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、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(多媒体课件)、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。(学生准备)生长四周的凤仙花、记录单。
【教学过程】:
一、出土后幼苗的变化
活动导入:
1、师: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,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,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。
2、生: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。
活动指导:
1、师: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,及时进行反馈,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。
2、师:组织学生交流。(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、新问题)
3、师: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。
4、师: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、叶的分布情况。
二、我们的思考
1、师:提出问题: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,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?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?听说绿叶是植物的“食品加工厂”,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?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?
2、生: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。
三、叶为植物提供“食物”
1、师: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?
2、生: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3、师: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,发现: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“食物”——养料。
4、师:(利用多媒体课件)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。
5、师:板书:
阳光
二氧化碳+水——→氧气+养料
6、师:(总结)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,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。
【作业布置】:
家庭作业: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,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,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。
【板书设计】:
4.种子变成了幼苗
阳光
二氧化碳+水——→氧气+养料
科学教案 篇8一、教学目标:
1、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,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。
2、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。
3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,认识八大行星。
二、教学重点:
1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,认识八大行星。
2、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,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。
三、教学方法:
讲授法、讨论法
四、教学课时:
一课时
五、教学过程:
导入: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,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。
(一)提出问题:你知道的太阳家族有哪些?
(二)猜想假设:小组内进行。
(三)制定方案:
1、交流有准备——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。
2、初步构建新知
(1)师生交流收集资料
(2)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
3、明确恒星、太阳系组成的概念
恒星是自己能发光、发热的星体。太阳是一颗恒星。太阳系由太阳、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、彗星、流星体、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。
4、实施探究:
(1)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?学生提出探究问题。
(2)选择一、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,作为研究主题。
(3)深入研究,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。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。
(4)交流整理后的资料。
(5)进行研究小结,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。
5、实践操作(制作太阳系模型)
(1)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,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,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,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。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。
(2)生动手操作,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,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。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、运动的,运动是有规律的。
6、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。
7、拓展创新:
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?
8、问题解答
问题一:什么是恒星?
答:恒星是自己能发光、发热的星体。
问题二:太阳系的组成?
答:太阳系由太阳、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、彗星、流星体、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。
问题三:行星是如何判断的?
答:在太阳系中,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“行星”:1、绕日运行;2、近似球状;
问题四: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?
答: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,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,因此被自动降级为“矮行星”。
问题五: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?
答: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,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。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,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。当彗星接近太阳时,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;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,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。彗星远离太阳时,彗尾就逐渐缩短直至消失。
六、教学板书:
20、太阳家族
水星木星
金星土星
地球天王星
火星海王星
教学反思:通过本课的学习,学生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,初步认识了八大行星的特点。
文档为doc格式